熊跃根教授在太阳成公共政策讲坛发表演讲
2023年3月11日晚,应太阳集团tcy8722邀请,太阳成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熊跃根在太阳成公共政策讲坛发表了题为《如何理解社会政策的历史质与时间性》的演讲。本次讲座由太阳集团tcy8722副院长田凯教授主持。
熊跃根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会政策的起源、内核与传统。他指出,社会政策的实践与学科起源于19世纪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果的应对,是社会以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的结果,承担着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功能。就其内核而言,社会政策区别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干预和弗洛伊德的个人心理治疗,是一种社会学的介入方法。熊教授总结了社会政策的两种传统及其各自特点:一是德国的社会立法传统,侧重处理劳资关系,突出技术理性;二是英国的社会行政传统,聚焦于社会分层,体现价值理性。在此基础上,熊教授指出中国的社会政策同样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但更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理念。
随后,熊教授阐释了社会政策的历史质问题。他从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的经典论述切入,将“历史质”(historicity)理解为人类集体行动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正当性原则。熊教授强调,社会政策的本质是以集体主义的方式重塑社会关系,既是一种有计划的、针对当下的社会变迁,也是历史进程演化迭代的结果,因此具有历史质。熊教授以自媒体对政治事件的影响为例,讨论了社会政策历史性演化的表现,包括后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冲突、对权利诉求的新型政治表达等。他认为,当前大量的截面性经验研究未充分重视社会政策的历史质特征,导致福利国家体制面临多方面新挑战,比如社会结构变迁、性别的社会分工调整、新技术的涌现等。熊教授指出,社会政策的历史质启示我们,要优化中国的社会政策,既要注重政府内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也要将政策制定置于历史的脉络中,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熊教授接着论述了社会政策的时间性问题。他指出,社会政策是国家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下塑造社会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间色彩。这种“时间性”(temporality)特征要求我们将当下和过程机制联系起来分析长期变化。熊教授以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例,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展示了社会政策制定的时间点的重要性。熊教授建议将时间和事件结合起来分析,尤其要对时间进行类型学分析、对社会变迁的经验事实进行取证,并且关注特定时间点下个人和偶然事件的作用。政策实践者需要充分考虑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关系,避免政策短视。熊教授总结道,理解社会政策的历史质和时间性十分重要,它告诫我们要避免把政策过程当作短期和截面的社会事实,需要重视观念、人和事件等要素对政策的影响。
田凯教授在评议中指出,熊教授的讲座对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理解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社会政策的形成和变迁具有重要启示,为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对政策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发。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地方政府官员激励机制设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比较福利制度研究、社会政策稳定性等问题与熊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熊教授对同学们的疑惑逐一进行了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