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训练指鉴座谈会举办
5月30日中午,刘颜俊长聘副教授受邀与本科生共话本科生科研训练。刘颜俊老师围绕本科生要不要进行科研、何时开始科研、适合开展何种科研、怎样准备和协调科研工作、如何进行科研创新等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真挚热烈的交流,并就如何在即将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中进行科研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刘老师鼓励同学们将科研思维贯穿于学习过程,不要僵化地将二者对立;将研究引入课程学习,研究性的学习才是真学习。无论完成毕业论文、继续学术深造还是开启职业生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历练、素质和能力都是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时间压力下,刘老师鼓励同学认真对待课程论文,以其中的一些为基础,形成后续研究的雏形。他提到,科研过程充满“煎熬”,但不具挑战性的任务,通常价值也较有限。在反复切磋琢磨中,要通过文献材料的深挖、方法工具的运用或寻求老师的指导意见,拓展想象力,突破瓶颈。学校资源丰富,不使用起来,是一种浪费和遗憾。暑期将至,刘老师鼓励同学们利用好即将开展的社会实践进行科研,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刘老师建议大家在前期做好文献工作、积累方法资源、多与老师交流,在前期多提炼研究问题和琢磨研究设计,开启自己的社会实践。
接着,刘老师介绍了如何找到和定位研究问题。他指出,科研起源于发现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他鼓励同学们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时时收集感兴趣话题的灵感,从话题到问题,再从问题到谜题,进行观察、思考和提炼。大家有时想法很多,但思而不学则殆,要从既有文献和复杂现实中学习,反复敲打淬炼,才能发展出有趣的研究问题及可能的解释。
然后,刘老师强调了从“思”到“写”的重要性。他指出,学术写作是让思考变得审慎、严谨的过程。在写作初期,不必过分束手束脚,不要因瞻前顾后而阻碍创意的流动。科研是一个需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越做就越会做,越写就越会写,所以要勇于开启、耐得住反复拉扯。数据处理和调研完成后,尽早开始写作,写作的雕琢过程是规训和严谨化思考的最佳实践,不断迭代和修改是科研过程中虽然煎熬却也宝贵的一环。因此,他鼓励同学们要敢于开始研究性写作,但也要抱以迭代思维来从事,有耐性和专注的投入,从而使研究更严谨、深入和有趣。刘老师指出,科研是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过程,科研能力的获取是“刻意练习”的结果,他建议同学们每周可以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议题进行思考、阅读与数据收集。
对于科研创新,刘老师鼓励大家可在新议题、新解释、新数据、新方法这四个方面作出创新。他强调观察与阅读是创新的不二法门。他指出,研究尽可能立足于生活直接或间接经验里发现的谜题,将对自己和公共生活的关怀融入科研工作中,来自于观察的研究通常更可能产生较大的原创性创新。许多优秀的研究根植于研究者切身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热情。其次,他强调阅读是与既有学术成果进行有意义对话的重要途径,也可通过此过程获取启发和灵感。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科研训练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积极地向刘老师提问,刘老师逐一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刘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善用学校各方面资源,通过关注现实、阅读高质量文献,激发和培养批判性思考和科学思维,发现和挖掘新问题。此外,刘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时,须重视方法的深层原理,持开放心态,利用多重方法来源的证据来透视真相,另外也须避免本末倒置,拿着某种的方法的尺子来找研究问题。
最后,刘老师也建议同学们能在学习与科研之旅与志同道合的师友同行,相互勉励,共同穿透科研前路中的迷雾。刘老师欢迎同学们通过邮件、office hours等方式与他以及各位老师交流,老师们都很愿意为同学的科研之路提供更多的支持。这场午餐交流会为同学们提供了开展科研的指导,在真诚、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文字|姚佳
图片|姚佳
审核|严洁 刘颜俊 曲晓妍
阅读次数: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