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太阳集团tcy8722“中外政治思想史中的‘君主镜鉴’传统”主题论坛顺利举办
2023年12月9日至10日,以“中外政治思想史中的‘君主镜鉴’传统”为主题的政治思想史论坛在太阳集团tcy8722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太阳集团tcy8722、太阳成公共治理研究所、太阳成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政治思想史》编辑部和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联合主办。
论坛现场
论坛由太阳集团tcy8722长聘副教授、太阳成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德敏主持开幕,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政治思想史》主编刘训练教授作会议致辞。太阳集团tcy8722教授、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和太阳成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分别作主旨发言。
段德敏主持开幕
刘训练致辞
俞可平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古代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宝典——韩非子》。俞可平将韩非的思想拆解为哲学、政治和统治三大要件,其分别以“道、德、礼”、“君、臣、民”和“法、术、势”为主题。俞可平指出,韩非的思想绝非单一的君主独断论,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旨归,在这个意义上,对其思想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便显得愈发重要。章永乐的发言题目为《“共和国的君主”:论〈君主论〉中的共和国范例》。章永乐首先以四个问题作引:马基雅维利思想中的君主是一种政体还是一种功能?《君主论》是否传递了一种更为整全的教导?其以何种笔法书写共和制?其如何超出传统的“君主镜鉴”?由此章永乐对马基雅维利思想中深刻的共和气质进行了解读,并以此阐发了在阅读马氏“君主镜鉴”时所应采取的姿态。
俞可平主旨发言
章永乐主旨发言
会议第一单元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政治思想史》编委刘学斌主持评议。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石洪波,河北大学法学院教授戴木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罗雪飞,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师伟与博士研究生曹姣,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何青翰,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齐高龙作报告。
石洪波以《大儒之效:荀子对理想君主形象的建构——兼与柏拉图哲学王形象比较》为题,通过“大儒”的概念解析荀子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构建的理想治国模式,并与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作对比,指出了前者内蕴的深重历史沉淀以及东西文明的本质区别。戴木茅以《〈韩非子〉中的“以史为鉴”》为题,认为《韩非子》中呈现出疑古与托古两种态度,古人的理论不可靠,其情境却可以借鉴。韩非进谏的主要方式为托“先王”之名,然而从进谏风格可见,其并未受君臣关系的过度束缚。罗雪飞以《“托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重塑政治体系的尝试》为题,指出董仲舒“抑黜百家”的目的在于消除“邪辟之说”的渗透,使王者“持一统”,认为尽管这一尝试的效果是缓慢产生的,却仍为帝制中国的儒家化开启了通路。张师伟与曹姣以《〈贞观政要〉中“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的深度融合——中国帝制时代君主治国理想范式的分析》为题,分析了李世民等贞观君臣融合儒道两家的国家治理思想,认为其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何青翰以《君主与家国——以朱子〈大学〉思想为中心的讨论》为题,认为朱子对家国之间的“分殊”有深刻见识。在以其为代表的理学系统内,“君父”并不天然合而为一,“家教”亦不直接等同于“国政”,“齐家”之外另有一番“治国”的功夫所在。齐高龙以《简论〈大学衍义〉帝王“无逸明政”思想》为题,讨论了真德秀秉承“本经参史”与“宗古鉴今”的理则、创制“衍义体”范式而系统阐发的帝王“无逸明政”思想,认为阐述这一思想的重要性为帝王明德新民提供了良好教益。
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刘学斌、石洪波、戴木茅、罗雪飞、曹姣、何青翰、齐高龙
会议第二单元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谈火生主持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厚量,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李孟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陈丽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刘训练,宁波外国语学校张奕乐,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朱君杙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侯雨辰作报告。
吕厚量以《〈希耶罗〉的修辞学特色及其对君主镜鉴传统的发展》为题,指出色诺芬在对话中运用修辞学手段以劝谕君主追求至高善,其与同时代作家的著作一道,树立了西方文化语境下向君主进行道德劝诫的写作传统。李孟阳以《普鲁塔克的君主镜鉴书写及其传统》为题,认为普鲁塔克的写作在主题和修辞上与荷马的古风诗教传统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探究有复杂的关联和差异,普鲁塔克的“镜子”意象和镜鉴写作也蕴含着其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基础。陈丽与刘训练以《古罗马反僭主视域中的恺撒的仁慈》为题,指出在罗马共和国早期,仁慈策略会引发权贵集团的警惕,而在罗马帝国时期,仁慈成为一种受到祈盼的德性;认为对于仁慈的态度转变直接反映了罗马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的历史性变化。张奕乐以《“高贵奴役”下的仁慈之君——论塞涅卡〈论仁慈〉中的理想君主》为题,阐明了塞涅卡的政治思想:良好政治秩序呼唤“王权帝制”的政体,其维系要求“仁慈”的美德,而这离不开帝师的良好教育;认为这一构想体现了塞涅卡在古罗马政治思想史中的转折作用。朱君杙以《尼特哈德〈历史四书〉“公共利益”观再探析——兼论中世纪西欧有无“公共利益”观念的问题》为题,认为《历史四书》中的“公共利益”指向国王对人民的有序治理,其被运用与谴责、推崇与劝诫等行动中,这是一部党派偏私与劝诫合一的政治见闻录。侯雨辰以《权利行使的阈值——奥卡姆论共同福祉与世俗统治》为题,批评了将奥卡姆的世俗通知论述视作教会统治附加物的观点,认为奥卡姆对世俗统治的论述是在纯洁宗教挂怀之下的思想阐发,这体现了其政治论辩思想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吕厚量、李孟阳、陈丽、张奕乐、朱君杙、侯雨辰
会议第三单元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政治思想史》主编刘训练主持评议。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李婧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潘源文,太阳集团tcy8722长聘副教授段德敏,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晶晶,太阳集团tcy8722博士研究生张开,重庆大学中文系讲师肖馨瑶作报告。
李婧敬以《洛伦佐·瓦拉论贫富与信仰——以<论快乐>和<《君士坦丁赠礼》辨伪>为中心》为题,将两个文本所呈现的贫富观纳入瓦拉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考量,深入考察了其在不同情境下针对不同论题的阐述,进而探寻瓦拉的宗教伦理观念。潘源文以《〈君主论〉献词再研究》为题,指出马基雅维利曾称要将《君主论》献给朱利亚诺,却在献词中声称将其献给小洛伦佐,这一改换的原因是1515年的政治事件。从献词到尾声,隐匿处理的首尾呼应凸显了马基雅维利对新君主德行的从权思考。段德敏以《马基雅维利反“君主镜鉴”》为题,认为马基雅维利表面上与“君主镜鉴”传统的吻合不代表其真正延续了该传统,对其而言,规范性“标准”反而应是权力的后果,“镜”随人的需要而变化。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写作。王晶晶以《获取与扩张——马基雅维利笔下的新君主》为题,指出对马基雅维利对传统的拒斥使“新君主”置身于一个不稳定的政治空间,为此必须从“无”中创造政治秩序。“获取”与“扩张”联结了新君主国和共和国,共和体制能更好地实现扩张的需要。张开以《时间之流中的政治德性:马基雅维利论“永恒共和国”》为题,指出马基雅维利对“永恒共和国”的设想同时面临着在世俗历史中腐败的可能性。其“永恒”是德性与命运对抗的永恒,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永恒。这代表着马基雅维利在思想史上深刻的现代性。肖馨瑶以《〈廷臣论〉:在文艺复兴宫廷再造西塞罗式政治精英》为题,认为《廷臣论》吸收了西塞罗对真理与修辞的弥合,完美的廷臣应如西塞罗式演说家教育听众,其本质上是西塞罗式人文主义政治精英在早期现代宫廷的再现。
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刘训练、李婧敬、段德敏、王晶晶、张开、肖馨瑶
会议第四单元由太阳成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庞亮主持评议。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郁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姚云帆,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任舒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何涛,伦敦国王学院政治经济学系博士候选人孙宇辰,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海默作报告。
郁迪以《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君主宝鉴——“君权神授”论及其反对者》为题,通过《国王的天赋》等作品重构了詹姆士一世对君权神授、父权制的三重论证解析其对英格兰普通法传统的冲击,认为这一时期诸观念的矛盾变化为内战爆发提供了另一种佐证。姚云帆以《帕斯卡尔〈三论伟大条件〉中的君主资格问题》为题,探讨了帕斯卡尔的政治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关于权力、政治和道德的观点;认为帕斯卡尔将基督教教义与政治批判结合,以对抗绝对主义和教会的世俗化,反映了17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复杂性。任舒怀以《“哲人王不愿统治”:费奈隆论君主教育的内在张力》为题,分析了费奈隆在《特勒马科斯纪》中对“哲人王不愿统治”这一张力的处理,认为费奈隆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成为了串联古今之争的一条隐秘线索。何涛以《〈论欧洲普世君主国〉与孟德斯鸠的“君主镜鉴”》为题,指出《论欧洲普世君主国》作为孟德斯鸠的第一部政治学著作,在形式和风格上具有“君主镜鉴”作品的特点,对理解其成熟时期政治思想与启蒙时期欧洲政治思想史的演变有重要意义。孙宇辰以《权力平衡与国民财富:休谟论现代君主的治国之策》为题,指出休谟在《英国史》第三卷的记述中结合了休谟对现代政治的两个重要判断,认为休谟从经济繁荣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马基雅维利的“伟大”,而在权力平衡下增加国民财富的政策才适合现代国家。李海默以《柏克论“君主之镜鉴”》为题,整理了柏克在1769年时对“君主之镜鉴”传统的相关讨论,认为其是较早的将这一传统与现代政党政治方案作整合的思想家,尽管这一尝试类似于一种“君主立宪体制”,然而其为君主留下的权力之意涵超出了现代语境。
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庞亮、郁迪、姚云帆、任舒怀、何涛、孙宇辰、李海默
会议第五单元由太阳成政治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费海汀主持评议。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梁琰,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欧阳火亮,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阮思余与硕士研究生胡欣怡,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周涛,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蒋益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黄难,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魏百让作报告。
梁琰以《西方“君主镜鉴”传统的起源及其时代转换》为题,认为不同时期“君主镜鉴”之于君主德性要求的变更,反映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政治—社会结构的互动与权力关系的调整,并且这种考察也有益于重新思考当代政治家品性置于政治生活的地位和功用。欧阳火亮以《君主镜鉴传统中的现代政治转向》为题,指出君主镜鉴传统呈现以神学的祛魅和将共同体看作政治的最终权威为特点的现代政治转向,试图为理解君主镜鉴传统提供一条可能的表征线索。阮思余和胡欣怡以《君主镜鉴与政治知识生产》为题,指出沿着作为知识生产过程的君主镜鉴传统需要思索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君主制与君主镜鉴问题;二是政治美德与政治权力的问题;三是统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的问题。周涛以《试论“君主镜鉴”的新模式莎士比亚历史剧》为题,对作为“君主镜鉴”的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说明,并讨论了马基雅维里式的君主“表演”策略与莎剧“戏中戏”的表演风格相对应的运作机制。蒋益和黄难以《论作为“君主镜鉴”的亚瑟·墨菲〈中国孤儿〉的政治德性思想》为题,从君主镜鉴视角对墨菲版《中国孤儿》进行了分析,指出墨菲《中国孤儿》反对当时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党派政治,希望以崇尚政治德性的爱国君主的专权弥合党争造成的政治分裂。魏百让以《图像中的居鲁士:兼论文艺复兴视觉艺术中的君王镜鉴》为题,认为视觉艺术中的居鲁士故事在叙事和象征层面充满教谕意味。她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君主故事的视觉艺术被视为“君主的镜子”,具有寓言的性质,是赞助人自我认同的投射,也是一种自我塑造的工具。
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费海汀、梁琰、欧阳火亮、阮思余、周涛、蒋益、魏百让
会议第六单元由太阳集团tcy8722助理教授孙明主持评议。太阳集团tcy8722博士研究生贾坤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谈玉衡,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张宝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雷升伟,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朝利,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李东阳作报告。
贾坤炜以《都俞吁咈:〈尚书〉中所见的君臣之论与“君主镜鉴”——以〈尚书〉“谟”“训”二文为主的考察》为题,通过对《尚书》中以“都俞吁咈”为代表的君臣政论以及“谟”“训”为代表的臣子进言的文本分析,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先秦时期理想化“君柔臣刚”的君臣之论以及“君臣一体”的君臣观。谈玉衡以《臣事君以道,不安则移:〈秦风·黄鸟〉郑笺对三良殉死的新解释》为题,通过对《秦风·黄鸟》郑笺的分析,讨论了郑玄对秦穆公时期三良殉死的批评,指出郑玄“臣事君以道,不安则移”的观念体现了他对于先秦儒家君臣观的回归,并借此主张关注《诗经》在传统政治思想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张宝坤以《“〈金本纪〉所载世宗嘉谟懿训最详”与金世宗形象——兼论金世宗作为明君典范的时效性》为题,讨论了金世宗的历史形象问题。他认为《金本纪》所载世宗形象因其史源《世宗实录》的真实性与历史根源金章宗时代对金世宗形象的塑造而真实可信;元中期以后,金世宗明君形象逐渐为元世祖取代。雷升伟以《教化君主:从〈大学衍义〉到〈大学衍义补〉的政治筹划》为题,基于《大学衍义》在教化君主和学术发展两个意义,对《大学衍义》和《大学衍义补》之间的共贯之处和有别之处进行了讨论。魏朝利以《为何治理君主的个人之私?——明末清初主张的一个分析框架》为题,以“职分为公—人性为私”的分析框架讨论了明清之际思想家为何提出治理君主之私和君主批判思想。李东阳以《“贤能一体”到“贤能分野”:中国传统贤能政治中的君主叙事变迁》为题,指出当前评价贤能政治,往往由于忽视历史意见导致下能叙事的错位。他基于君主叙事的变迁,探讨了传统贤能政治的四次蜕变。
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孙明、贾坤炜、谈玉衡、张宝坤、雷升伟、魏朝利、李东阳
最后,由刘训练教授与段德敏长聘副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两人对本次论坛的历程进行了回顾,给予与会学人的报告与讨论以高度肯定,并表达了对更多优秀学术研究工作的期盼与鼓励。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与愉快的氛围中顺利闭幕。
论坛合影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