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伦课题组揭示城市活动场所新冠疫情传播风险规律
城市化与人口聚集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益处,但同时也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等由人群聚集与互动所引发的风险,新冠疫情即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城市传染病传播中,容纳不同人群活动的空间场所是连接物理环境、人类活动和风险传播的关键环节,认知不同空间场所中的传染病传播风险对于科学制定的城市传染病防控方案、提升城市传染病韧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针对新冠疫情传播规律的研究中,对各类城市空间场所疫情传播风险的系统性评估还较为缺乏。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以日本、英国、美国、巴西四国一定人口规模以上的906个城市地区为案例,采集了上述案例城市在2020年3月至8月实施的活动场所管控政策以及相应的新冠疫情传播数据,形成多国城市级疫情防控政策数据库,被收录于牛津新冠政策数据平台(supertracker.spi.ox.ac.uk)。在此基础上,研究分别从场所尺度与城市尺度出发,对11类人群活动场所(包括学校、办公场所、购物场所、餐饮场所等)以及不同规模、密度城市空间中的疫情传播风险进行了评估。针对场所尺度,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了上述11类人群活动场所开闭对疫情传播的影响,即反映了这些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风险。研究发现,虽然各类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风险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但体育、娱乐和餐饮场所的传染风险总体较高。研究还发现,发生于上述公共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在中小城市占比更高,可为制定更为高效的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
针对城市尺度,研究从上一步所构建的统计模型中提取了所有样本城市的疫情传播固定效应,分析了这一固定效应与城市规模、密度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关联。研究发现,城市尺度的疫情传播风险并不随城市规模、密度而增加,这一结论在所有样本国家均有效。该发现挑战了人们对于大规模、高密度城市疫情风险更高的一般认知,对于国家疫情防控策略制定乃至城市规模体系规划具有一定提示。
2020年3月至8月所有样本城市11类人群活动场所的开闭变化
不同规模、密度城市中11类人群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以《场所的传染性:多尺度人群活动场所对新冠疫情传播的影响》(Infectiousness of places –Impact of multiscale human activity plac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OVID-19)为题,发表于自然系列期刊《NPJ-城市可持续性》(NPJ Urban Sustainability)。太阳集团tcy8722助理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伦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来自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
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太阳成公共治理研究所等的资助,并受到了太阳成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支持。
阅读次数: